数学贴近生活的句子二年级

数学贴近生活的句子二年级

今天给各位分享数学贴近生活的句子二年级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怎样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
数学贴近生活的句子二年级

本文目录

  1. 怎样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
  2. 数学二年级优质教学设计方案【三篇】

[One]、怎样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

〖One〗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.弗赖登塔尔认为:“数学来源于现实,存在于现实,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。”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,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,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,获得直接经验,主动地进行学习,《数学课程标准》也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,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密切的联系,把数学教学生活化,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,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、生动、易于理解的事物,让其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,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,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,更好地体现生活。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向生活化回归呢?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:

〖Two〗、[One]、创设情景,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。

〖Three〗、数学本源于生活,生活中处处有数学。数学课堂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,必须开放小课堂,走向社会,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。为此,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,进行教学,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,感受数学的作用,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
〖Four〗、例如: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,实际应用了“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”的数学知识;自行车架、房屋支架、钻机铁架的骨架中,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;一些商店的卷帘门、安全门是借助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;一幅画、一幕舞台的设计,都有它的中心,这个中心往往放在黄金分割点处使人感到更美。

〖Five〗、实践证明,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,把数学概念具体化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,以及的可持续发展。

〖Six〗、[Two]、根据经验,思考数学中的生活事例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

〖Seven〗、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,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。数学教学内容是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、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,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,在理论上、方法上、思想上是最基本的,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,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,注重联系生活实际,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经验,让学生去思考数学问题,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,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.

〖Eight〗、例如:在《导数》的第一节设置了“变化率”,通过“气球膨胀率”和“高台跳水”两个问题,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进而抽象概括出导数的概念的过程和方法,进而又用已经熟悉“高台跳水”问题去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、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等问题。

〖Nine〗、学生善于思考数学中的生活事例,本身就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。在思考中不断创新,不断尝试,并不断地体验成功。

〖Ten〗、[Three]、回归生活,以数学思想解读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

1〖One〗、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:“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,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、数学的思想、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,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,使他们终身受益。”,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数学生活化,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,教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,用数学的思想去说明问题,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对策,用数学的知识去处理工作.

1〖Two〗、比如,学习完《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》后,安排自发出外至房产公司及银行收集相关资料,进行数据分析,通过详尽列式计算(利用数列知识及解方程知识),解析还贷过程中的每一步骤,了解购房者在还贷过程中的帐目细则,以及房产公司和银行在其中的赢利情况,从而对此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经济事件有进一步的数学上的正确认识。

1〖Three〗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,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,让学生体会“学有所用,学有所为”的乐趣,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激励的求知欲望,有助于内化数学思想为个人素质的养成.

1〖Four〗、[Four]、自主学习,多向交流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有力保证。

1〖Five〗、“要培养工程师使之能适应明天的技术,那么主要的力量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,因为将不得不活到老学到老。”,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。不仅要传授给知识,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
1〖Six〗、例如在导数及其应用一章的教学中,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大量的探索问题,思考问题作为培养自主探索的题材,相互交流学习过程,培养的自主学习的能力。如在变力作功问题中,探究:如果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做直线运动,并且物体沿着与力相同的方向从某一处移动到另一处,那么如何计算变力所做的功呢?象这样的探究问题不难,但可以给学生以启示,即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进而解决问题,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学习。不断提高的自主学习能力。

1〖Seven〗、总之,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,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,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,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,掌握学习方法,让学生愿学、乐学、会学。生活化课堂教学,能以课本为主源,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,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,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。

[Two]、数学二年级优质教学设计方案【三篇】

【#二年级#导语】加涅曾在(教学设计原理)(1988年)中界定为: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(systematic)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。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。任何组织机构,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。”以下是总结的相关资料,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1.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,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。

2.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,发展思维。

3.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,体验成功的快乐。

正确分析数量关系,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。

理解数量关系,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。

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。相机解释“横队”、“纵队”“方阵”等词。

引导学生看主题图,找出数学信息。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。

每行有10人,有8行。有3个方阵。

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。(1个方阵有多少人?)

[教学预设]:学生可能提出:每个方阵有多少人?2个方阵有多少人?3个方阵有多少人?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?等等。

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?

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,即怎样想的,怎样列式的。

[教学预设]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,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,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,如下:

(1)、10×8=80(人)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

(2)、8×10=80(人)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

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:读----想----做----说,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
(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,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,激活学生思维。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,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,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。)

〖One〗、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:每个方阵有8行,每行有10人。3个方阵有多少人?

(2)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(组长统计: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)

[教学预设]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:

第一种:10×8=60(人)80×3=240(人)

第二种:8×10=60(人)80×3=240(人)

第六种:10×8×3=240人或者8×10×3=240人

[预设处理: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,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,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。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,展示不同的算式。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,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。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。)

(本环节设计意图:引导学生在读、想、做、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,做到先思后说,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,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,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,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,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,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。)

〖One〗、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

(设计意图: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,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,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,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。)

小青有两本相册,每本有24页,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,()?

(设计意图: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、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,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,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,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。)

1.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,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。

2.进一步巩固对直角、锐角、钝角的认识,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。

3.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,培养动手操作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4.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,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,感受数学美。

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,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。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、锐角和钝角的认识,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,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,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,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。

教学重点: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,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。

教学难点: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。

1.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?

2.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。

如: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,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,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;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,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,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。

1.锐角、直角、钝角有什么关系?(锐角直角钝角)

2.三角尺上直角、锐角都有,就是没有钝角,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?(板书课题)

【设计意图: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“一副三角尺”中“一副”的含义,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,有什么特点。同时调动锐角、直角、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,为“拼角”作好准备。】

出示例6: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。

1.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。

2.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,教师巡视指导。

2.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。

3.在拼钝角的过程中,你有什么发现?

1.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,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?

2.讨论交流: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,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。

3.质疑: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?(不一定)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?(一定)

推理──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

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。

【设计意图:通过“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”的活动,在自由拼角中感知,在合作交流中思考,在分类讨论中质疑,在验证优化中升华。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,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。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,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。】

1.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,拼出一个钝角。

2.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,拼出一个直角。

3.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,拼出一个锐角。

同桌合作拼角,小组交流,再全班汇报展示。

(二)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,拼一个钝角。

同桌合作拼角,并画下来,再全班交流讨论。

(三)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。

综合运用锐角、直角和钝角的知识,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。

【设计意图: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,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,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,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;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,发散学生的思维;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,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,培养思维的灵活性,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,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。】

1.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?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?为什么?

【设计意图: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,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,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,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。】

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。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—厘米的实际长度。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。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,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,认识1厘米、2厘米……的长度。例1,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。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。例2.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。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。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。例3.是量纸条的长度。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。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。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。为了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。在本课的设计上。主要突出以下几点:

1.顺应学生认知规律。渗透学法。

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。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。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。我都按照“观察感知、操作成像、抽象概括、实践创造”的模式进行。创设一系列的情境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,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。

2.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、到位。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。形成技能。

3.面向全体学生。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。

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。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。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,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。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。

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。

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。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。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。

1.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,认识长度单位厘米,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。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(整厘米长)的物体的长度。

2.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,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。使学生养成细心、认真的习惯。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。

3.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。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。获得成功的体验。建立自信心。

教师准备:电脑课件、实物投影、学生尺子。学生指、比、找所用的卡片。

学生准备:学生尺子、剪刀、图钉、线、宽I.厘米的白纸条、小棒、彩条卡片(黄彩条长8厘米。红彩条长5厘米)、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、数字卡片、反馈牌等。

电脑显示:两条线段。一根长10厘米。竖放;另一根长11厘米。横放。请同学们猜一猜。这两条线段。哪根长?哪根短?

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。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。

设问: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?

【设计意图】:开课。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。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,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。需要用尺子最。

(一)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,折导学生分组讨论。

1.拿出你们的尺子。认真观察。比一比、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?

2.关于这些共同点。你们想知道什么?

学生分组讨论。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。

4.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。

【设计意图】: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。让学生看一看、指一指、比一比、说一说、找一找。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、学会分析。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。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。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。

(二)认识厘米1.1厘米有多长?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。

2.电脑显示从0到1,从1到2.从2到3……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。通过认真观察,你发现了什么?

总结出: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。

3.从0到2.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?从0到3呢?从0到5呢?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?你是怎样看出来的?你可得出什么结论?

好了,文章到此结束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

  •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238885555.com/SUgVAaQ5bgXG.html
上一篇:文案伤心生活的句子
下一篇:教育句子文案生活